多所“985”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背后:文科实力强,排名难反映出真实水平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济南报道

日前,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3所985高校相继表示,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任何相关数据或将国际排名作为重要指标。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3所明确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高校,都有着文科较强、排名不尽人意等共同点。

三所高校的国际排名均低于国内排名

作为国内知名高校,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都长期占据着各类高校排行榜的头部位置。尤其是南京大学,基本是各类榜单公认的综合办学实力前五的国内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南京大学位居第6位,中国人民大学和兰州大学则分别排在第19位和38位。

在另一知名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南京大学也仅次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大和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六位。而中国人民大学和兰州大学则分别排在第13位和30位。

不过,虽然三所高校在国内备受认可,但是在各类国际大学排行榜中,他们的排名均低于在国内榜单上的排名。

目前,国内公认的国际高校榜单有4个,分别是: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其中,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排在第105位,位居国内高校第7位。

如果说南京大学排名尚可,其余两所学校则与国内排名差距比较明显。在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排名在601-800位,在国内高校中排名在35-49名之间。兰州大学甚至未能出现在榜单中。

而在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南京大学的世界排名在101-150名之间,在国内高校中排名8-10位;兰州大学世界排名在301-400之间,在国内高校中排名36-57名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份榜单中排名在600名以后,在国内高校中仅排在89-106位之间。

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学科中文科占比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一直以来,论文引用频率、全球研究声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等都是各大高校国际排名榜单的重要参考指标。尤其是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因其对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情有独钟,以及对《自然》和《科学》两大自然科学期刊的重视,一直被指过度偏重理工领域。

所以,这对于中国人民大学这种以文史见长的高校,在排名中颇为吃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在今年年初公布的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该校共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4个学科入围。值得注意得是,这些学科几乎是清一色的文科专业。

同样,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9个A 学科中,除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外,剩下的均是纯文科专业。

而南京大学虽然是一所兼具文理的综合类高校,但是该校王牌学科中,不乏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外国语言文学、地质学、图书情报与管理这样的文科专业。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该校3个A 档学科中除天文学外,其余都是文科专业。

专家呼吁高校:理性看待国际排名莫被绑架

高校纷纷退出国际排名,也引发了社会关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存在着按照大学排行榜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但这些指标和整体的排名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尤其世界大学排名需找到每一个大学可量化的共性指标和数据显性指标,如规模体量、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研究生比例、国际生比例等,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家容易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重视规模而忽视内涵。尤其世界大学排行榜学术性指标可能要占到50%、60%以上,导致学校要提高排名就要增加规模体量、在数量上做文章,功利地做论文,这也是这几年我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及被社会诟病之处。此外,也存在着过度重视排行榜问题。

熊丙奇说,有的大学排名提高了,但大家对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风气并不满意。因此,对于排行榜应理性看待,比如学校可根据一些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决策参考,但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变成排行榜中的大学,也不能把排行榜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办学成就加以宣传,更不要追名逐利、被排行榜绑架。过于在意排行榜会导致排行榜机构排行乱象,反之排行榜机构为提高公信力,在指标设定和获取数据真实性时,会进一步做得更严谨,从而起到对办学更好的参考作用。

同样,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世界大学排名,是各个举办单位根据自身设计的评判体系与指标权重测算并进行的一个排名,因此也各不相同,仅供有需要的人或者机构参考。

柏文喜说,一个有自主意识的大学与机构的声誉、实力与品牌影响力是长期形成的和综合性的,不会太过于注重某一排名榜单,更不会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中国有大学主动退出世界大学排名,说明了自主意识和主体自信的提升,会带动国内其他大学更加客观地对待大学排名问题,这也反映出部分高校新的发展战略,以及教育改革中对自身发展与建设可持续性的更加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法律责任由该作者承担,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发布或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联系本站请发邮件至:gxwvip@163.com

(0)
上一篇 2022-07-20
下一篇 2022-07-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